2)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四十三章争执_将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其位,却在中书之下,再不能与中书分庭抗礼,而在职位品级上,也划分的明白,枢密院之长,枢密使为正三品,而掌中书事的同门下平章事,却为朝中唯一的二品大员,领袖百官,权重朝野。

  之后又以兵部分枢密之权,相互掣肘,这般下来,枢密院虽还略独于百官之外,却也再无复当年鼎盛之时的景象了。

  到得后来,又有反复,因用兵频密,政军纠缠,相互推诿,有碍于征战,屡有辅相兼掌枢密之事生,便如当初同门相平章事杨感兼枢密使事,而在正德一朝,枢密院职权略有恢复,不但力压兵部,还渐渐与中书拮抗,权柄略重。

  待至景帝登位,杨感去职,枢密院又有更迭,十余年过去,因大秦渐渐强盛,屡用兵于外,虽杨感已去,但枢密院权柄愈重,枢密之职,全然以武人充之,文臣根本无法于枢密院立足,即便李承乾掌兵部,得景帝宠信,竭力与枢密相抗,但大势所趋,渐有无力之相。

  假以时日,枢密院重与中书分庭抗礼,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  但就在这个时节,兵部归于中书,也就是说,兵部一下子带走了枢密院很大的职权,转而成了中书辖下,政军一下子又混淆了起来,于长远看来,之后难免会渐渐演变回以文臣而领军务的老路上去,于军队有害无益。

  但就此时看来,这却是必然的结果,一来,可避免枢密院职权过重,效法前朝故事的乱事发生,二来呢,大秦的骄兵悍将,一旦领兵在外,便如脱缰野马般,不易操纵,加之军中派系林立,日积月累之下,盘根错节,结党之势,愈演愈烈,渐渐已经让人无法容忍,照这般下去,疆土越大,割据之祸也就越近。

  其实归根到底,还是因为大秦立国日久,君王再非什么马上皇帝,垂拱而御天下,对于随着开疆拓土,征战天下,变得越来越骄横的将军们的控制力,远不如开国之君那般来轻易,其中涉及的,远非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,而这种东西,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于雄心勃勃的景帝来说,这十余年间,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的到,自然不会听之任之,所以说,未雨绸缪,乃题中应有之意,只在早晚而已。

  而如今枢密院与中书众臣吵的虽然是河中战事,其实根子上,就是这个了,武人与文臣之间的拖争,不在于对错,只在于权力多少而已,河中战事,甚或于说赵石赵柱国,不过是正好碰到了枪口上罢了。

  中书省的大臣们虽多数还是就事论事,但隐隐间,却也有着借此时机,插手于军中任免大权的意思,这恰恰也是枢密院的大人们最难以忍受的

  所以,情形就有些怪异了,两边意思差不多,都以为河中战事不应与金人多做纠缠,力保金人大军不得南下便是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